S9j性价比优势明显,它目前的市场地位和评价是被低估的。
对市面上蚂蚁矿机S9j的评论稍作搜集,发现共识是:S9j要么是S9i的进阶版本,要么则是S9的更新迭代。梳理一下略显复杂的优先级关系:鉴于S9i的发布本身就是对S9性能的一次提升,因此S9系列中最新推出的S9j理应被视为S9i的升级和S9的再升级。
如是表示:“在设有矿场之地,S9矿机便无处不在”,从蚂蚁矿机S9凭借其超长使用寿命所建立的业绩来看,尽管蚂蚁矿机的主力产品S9系列的新型号无一例外地都要面临被比较的命运,但S9j的处境似乎略显有些尴尬。
官网蚂蚁社区的讨论区里,关于S9j的内容,连S9i这类基础的机型差异介绍都未见踪影,更别提独立名称标签的赋予,它仅仅被赋予了一个与S9并列的“挂名”身份。更令人遗憾的是,在具体内容展示上,它完全未被突出,反而被其他仅与S9相关的讨论所淹没。
总体来看,S9j在矿机的造型、运作机制和组装技术等方面,基本上沿袭了前代矿机的诸多设计特点,二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因此,S9j似乎并未肩负起颠覆S9矿机传统形象(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的重任。那么,S9j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值得称道呢?
按照S9i之前的升级轨迹,S9i在S9的基础上对散热系统进行了改进,因此,与S9相比,其功耗有所下降。
这实际上已经充分揭示了问题的本质,芯片的能耗越少,相应的电力消耗也就越少。当我们聚焦于矿机最根本和最为关键的性能提升时,最能触动矿工心弦的产品特质,最终还是集中在低能耗与高计算能力上。
因此,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S9系列芯片在核心频率和功耗方面的不同,构成了其从9.5T升级至14T,再到目前14.5T版本的核心区别。
因此,和S9i类似,S9j的定位虽不足以实现革命性的突破,但无疑可以作为一个提升的选择。
考虑到S9、S9i以及S9j在外观设计上均采用了前后双风扇和三块算力板的配置,若仅凭外观来辨别它们,恐怕会变得相当困难。财经网·链上财经指出,亲自拆解一台机器、挖掘一次矿藏以及测试一组数据仍具有实际意义。特别是S9j新机型发布已过去将近三个月,而后续推出的S9 Hydro凭借其水冷技术已在蚂蚁矿机中崭露头角。然而,官网社区及市场至今尚未为S9j举办一场专属于它的实测活动。
本次所使用的矿机供电系统为Apw3++电源,而关于这些矿机的拆解构造细节以及所收集的测量数据,均系财经网·链上财经通过实际测试所得。
一、矿机主机
(1)外观
S9j矿机在外观上与之前的蚂蚁系列矿机并无二致,依旧沿用了前后双散热风扇以及三算力板的设计。机箱外部采用了经过喷砂处理的铝合金材质,而侧面则保留了蚂蚁矿机传统的导轨设计,旨在增强机合并装的紧密性与稳固性。其外观尺寸为:长345毫米,宽125毫米,高155毫米。
机箱的设计与制造虽然并非核心要素,但相较于升级芯片的难度与复杂程度,外观设计上的某些特点却能让矿机与其他同类产品一目了然地进行区分。换言之,这些设计能直观地展示矿机的高配置和不惜成本的设计理念。
(2)算力板
拆下后置的出风口风扇后,我们能够观察到,三块算力板是利用内部设置的卡槽,并排交错地紧密固定在一起。
取出其中一块算力板单独观察,便能发现它搭载了63颗芯片。线路板的表面布满了密集的散热片,这些散热片均匀地分布在芯片的上下两面。
观察可知,芯片与散热片在电路板上的布局存在差异,且散热片在正反两面使用的材料、尺寸如高度与厚度亦不尽相同,这表明设计上对其进行了明显的区分化处理。
强迫症患者可能会感到难以忍受的是,在靠近进风口的区域,散热片的一面布局形成了一个“凸”字型的空隙,这种设计理念与某些算力板上散热片排列密度不均的原理相近,其目的是为了让进入的风力尽可能广泛地分布到算力板内部,特别是能够更多地流向位于后部出风口附近的芯片区域。
其实,不管散热片的数量、选用的材料、厚度、高度或是布局如何变化,亦或是拥有多少独特的设计,关键在于牢记一个核心原则:这种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确保风冷散热系统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散热效能。
(3)散热风扇
S9j矿机配备了前后两个散热风扇,从外观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带有黄色标签的出风口台岛悦伦YaLn FAN散热风扇,其额定电压为12V,额定电流为2.3A;而在入风口,散热风扇的额定电流则更高,达到了2.7A。
矿机的风扇转速能够根据温度自动调整,经过对稳定运行状态下的风速进行测量,结果显示,进入矿机的风速为4.5米每秒,而离开矿机的风速则达到了9米每秒。
风扇设计在转速不同时,其前后转速的差异与矿机温度表现密切相关。当矿机处于温度运行状态,其机箱侧表面的温度大致维持在43℃左右,进风口温度约为40℃,而算力板接口处的温度则接近48℃。此外,出风口热气的最高温度测量值甚至达到了62.5℃。鉴于出风口需承担主要的热量扩散职责,因此,必然需要具备更大的出风量。
(4)控制板
控制板与算力板通过三条数据传输带相连,同时配备了一个专用于电源接入的接口。这些数据接口均采用了紧密卡扣式设计,其目的在于确保数字信号的稳定传输。
二、电源
本次使用的矿机所配备的电源为Apw3++型号,同时对其进行了轻微的拆解,但并未察觉到任何异常或特殊之处。
三、装机过程
将三块算力板上的PCIe 6P接口逐一连接至控制板的三个对应接口,通过数据传输带实现数据交互。
将黄黑色电源线连接至三块算力板,注意,尽管电源与算力板之间的接口数量众多,我们并不强制要求每个算力板都使用独立的电源,但务必遵守一条基本准则:严禁为同一块算力板使用双电源。
将网线接入矿机的网线接口。
用电源最长的接线给控制器插上电源。
这四个连接电线的步骤并无固定的操作顺序,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进行连接,只要确保接口连接正确即可。
四、调试运营过程
若对机器内部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差异进行一定程度的评估,比如通过检测温度、噪音分贝以及风扇的运作情况,那么在设备调试阶段,其步骤和操作界面将基本保持一致。
将网线插入到矿机的网线插槽中,接通电源,待矿机启动并进入运行状态,然后寻找矿机的IP地址。
在浏览器中输入IP地址,进入矿机管理界面(尽管该界面尚未进行汉化处理,但无需担忧,只需简单操作),点击顶部“Miner”选项,进入矿池配置页面。在此页面中,将需要接入的矿池网址填入URL栏,同时在自己的矿工账号和密码栏内输入相关信息,最后点击保存按钮完成设置。
完成设置后,可能还需等待数十秒,矿机才会正式启动运行;至此,挖矿前的准备工作大体上已经全部就绪。
五、测试数据
鉴于噪声的干扰,本次测试的场所定在了周末的会议室,而主矿池则被选定为鱼池。
官方规定的算力标准为14.5 TH,误差范围在±5%。观察S9j近24小时的算力走势图,我们可以发现,由于鱼池数据采取的是离散抽样方式,其算力输出曲线显得波动较大。在这段时间内,算力峰值曾两次超过20TH/s。尽管如此,24小时的平均算力大约为14.74TH/s,这一数值处于正常区间。
测得的功率大约为1357瓦,处于规定范围内,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实际测量的算力功耗比为92瓦每太赫兹,这一数值略高于标定的90.6瓦每太赫兹。
在噪音测试方面,室内保持宁静时的分贝值大约在35dAB上下,待矿机S9j开机并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后,距离其出风口仅5cm处的噪音分贝值大约为96dAB,而进风口的噪音分贝值则在95dAB左右。当距离矿机1至2米开外时,噪音分贝值降至75至78dAB。
与S9矿机的先前评测数据相比,分贝值有所上升,高出5至10分贝。在人的听觉环境中,当分贝值超过70时,会对人的注意力造成显著影响;从长远来看,超过70分贝的声音会让人感到明显不适;而一旦分贝值超过90,就可能对我们的听力造成直接损害。
在空间较为局促的室内环境中,操作矿机后不久,人们会明显感到头部出现轻微不适,甚至头痛。正因如此,降低噪音和温度始终是矿业领域持续关注的核心问题。对于身处一线的矿工来说,他们几乎是在用生命进行挖矿。
结论
仅通过观察测试数据可能难以得出明确的结论,因此,深入对比S9j的回本周期是必要的。首先,回本周期涵盖了算力、能耗、币值以及矿机单价等多个维度,这有助于全面了解S9j的属性;其次,考虑到全网算力的持续增长以及矿机行业的快速更新,回本策略也成为了评估优质矿机的重要考量标准之一。
目前市场上S9的存货价格大约在2100至2300元之间,而S9j的官方标价为2900元,市场售价大约在2300元左右。此外,还纳入了S9 hydro和神马M10的测量数据以供对比参考。依据测评当天比特币的实时币价,通过对比蚂蚁矿机S9、S9j、S9 hydro以及神马M10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以下的投资回收期:
通过对比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S9j的回收成本所需时间比蚂蚁S9和神马M10要短。具体来说,S9j的实际回收周期为196天,与预估的回收天数相差无几。而S9的回收周期大约在241天左右。尽管S9j在噪音分贝上有所上升,但在算力、功耗以及性价比等方面,与S9相比,仍展现出了明显的提升。
S9 hydro和神马M10的回收周期都超过了300天,与S9j相比有较大差距,S9j在性价比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因此,它的市场地位和评价实际上是被相对低估的。